腎臟如同人體的「淨水廠」,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,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。然而,腎臟受到損傷後,往往不易被察覺,直到病情嚴重時才出現明顯症狀。值得注意的是,腎臟問題往往會在「腳」上先行預警。因為腎臟功能受損,會導致體內水分、電解質、代謝廢物失衡,從而引發一系列腳部異常現象。以下列舉腎不好的5種腳部徵兆,提醒您及早注意:
1. 下肢水腫: 這是腎臟問題最常見的早期徵兆之一。腎臟功能下降,無法有效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和鹽分,導致水分滯留在下肢,尤其是在腳踝和腳背處,形成水腫。水腫通常在晚上更明顯,且按壓後會留下凹陷,這與心臟問題引起的水腫有所區別。
2. 腳部皮膚乾燥、瘙癢: 腎臟功能受損,會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,導致鈣磷代謝異常。同時,體內堆積的尿毒素會刺激皮膚,引起皮膚乾燥、瘙癢,甚至出現皮疹、脫屑等症狀。
3. 腳部麻木、刺痛: 腎臟問題會導致尿毒症,尿毒素會對神經系統產生毒性作用,引起末梢神經損傷,從而出現腳部麻木、刺痛、灼熱感等症狀。這種情況通常從腳部開始,逐漸向上蔓延。
4. 腳趾甲變形、顏色異常: 腎臟疾病會影響甲母質的生長,導致甲母質增厚、變形,出現甲溝炎、甲下出血等情況。同時,血液循環不良也可能導致甲色蒼白、發黃、發灰等異常。
5. 腳部肌肉抽搐: 腎臟負責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,當腎臟功能受損,電解質失衡,尤其是鈣、磷、鉀等電解質濃度異常,就容易引起肌肉抽搐,尤其是在小腿和腳部。
重要提醒:
如果您發現以上任何一種腳部徵兆,請勿掉以輕心,應及時就醫,進行腎功能檢查,明確診斷,及早治療。尤其是有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群,更應定期監測腎功能,做好預防和控制。
除了注意腳部徵兆外,平時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包括低鹽低脂飲食、適量飲水、規律作息、適度運動,避免濫用藥物,定期檢查身體,做到早發現、早治療,保護腎臟健康。